食物与血糖故事三则

        一日三餐几乎是所有人的惯常饮食习惯,人们每天选择各种食材做成各种食物为身体提供各种营养素,来维持人体各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糖尿病患病率高发的当下,饮食习惯在糖尿病发病中起到的作用越发突显。

不同的食材不仅仅提供美食与热量,很多还对血糖有直接的调节作用。

        下面是几个有意思的例子。

        疫情隔离期间,读《食物探险者》这本书,里面介绍很多食物(植物)引入美国餐桌和美国农业的历史。里面提到鳄梨,Avocado。

        鳄梨源自墨西哥,阿兹特克人Avocado的叫法和男性“睾丸”类似,可能是形状和这个男性器官很像。国人不要过分联想,没有数据表明这个东西是可以壮阳的。

        鳄梨,中国人又称之为“牛油果”,顾名思义,这个水果里确实含有丰富的油脂,且以不饱和脂肪为主,算是很不错的健康脂肪。

        很多给糖尿病人介绍的西餐里,这个鳄梨是很常用的一个水果,脂肪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很低,低于苹果,钾含量超过香蕉。

        照道理说,鳄梨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适合糖尿病人吃的水果,也是生酮饮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水果。

        但是很多糖尿病人说他们吃了鳄梨后,血糖升的很高,很多人问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鳄梨里面的糖不同于一般水果的糖(以蔗糖、果糖和葡萄糖为主),果糖是5碳糖,葡萄糖是6碳糖。但鳄梨里面的糖主要是7碳糖(正庚糖),包括 D-mannoheptulose 和 perseitol ,这就是这个水果的奇特之处。D-mannoheptulose为代表的7碳糖能够抑制葡萄糖激酶(GCK)的活性,原理是GCK也可以对这个7碳糖进行磷酸化(本来是代谢6碳糖—葡萄糖的),但之后的酶反应都是为6碳糖设计的,特异性或选择性要强于GCK,所以后面的反应进行不下去了,结果就是D-mannoheptulose抑制了葡萄糖的代谢。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大量进食鳄梨后自然就出现血糖升高的问题,同时胰岛素分泌也受到抑制。

        因为这个特点,糖尿病人还是可以吃鳄梨的,但不能一次吃的太多。鳄梨不仅仅提供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吃后饱腹感强。糖尿病人可以吃,但一次吃最好不超过五分之一个鳄梨。

 

         记得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我的导师Matschinsky教授给一家杂志写一篇关于葡萄糖激酶激活剂治疗糖尿病的综述。

         他问我,中医是怎么用“Jerusalem Artichoke”治疗糖尿病的?

我回答,不清楚。

        但我知道这个东西中文叫“洋姜”或“鬼子姜”,不知道中医的大部分专著完成的时候,中国是否有这个东西。

        教授是德国人,今年已经接近90岁了。记得当时他说自己小的时候,什么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都没有,自己的母亲有糖尿病,只有吃这个自己家院子里种的洋姜。现在,他想通了洋姜能减低血糖的道理,并把其想法写到了综述里。

        怀着好奇,到百度查了一下,一些中文文章是这样描述的:

洋姜,学名菊芋,又叫菊姜、鬼子姜,是一种可食用的根茎类蔬菜。由于口感较差,多用来腌制咸菜。

近年研究发现:洋姜对血糖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一方面可使糖尿病患者血糖降低;

        另一方面又能使低血糖病人血糖升高。

        研究显示,洋姜中含有一种与人类胰腺里内生胰岛素结构非常近似的物质,当尿中出现尿糖时,食用洋姜可以控制尿糖,说明有降低血糖作用。当人出现低血糖时,食用洋姜后同样能够得到缓解”。

         这个和教授的解释是不一致的,老先生认为洋姜里含有大量的果糖,吃少量的果糖能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所以有轻微的降低血糖的作用。但进食果糖太多了以后,当肝糖原的合成饱和之后,果糖就开始促进甘油三酯在肝内合成。

         所以,很多人认为进食过量果糖是造成脂肪肝的重要原因之一。

         果糖因为甜度高于葡萄糖,甚至也高于我们常吃的蔗糖和蜂蜜,所以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添加剂,很多加工食品,饮料里都大量使用果糖,有人认为这个趋势是造成胰岛素拮抗和糖尿病流行的原因之一。

        老先生的母亲在二战之前用洋姜治疗糖尿病,一是没有其他药物可供选择;二是那个时候人们进食的热量低,也没有什么食品工业的产品带给人们过多的果糖,所以对于轻度的血糖增高是有好处的。

        但现在的情况就很难说了,可能只会给糖尿病人带来负面的影响。

        中文流传的关于洋姜的药用价值不是很靠谱,首先对血糖的双向调节作用是一厢情愿的说法,不是能使糖尿病患者血糖降低,低血糖的人血糖增高;而是能轻微的减低轻度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果食用过量则能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增加血糖,加重脂肪肝。

        关于所谓“洋姜中含有一种与人类胰腺里内生胰岛素结构非常近似的物质”这个说法是很不靠谱的。很可能是把inulin这个“菊粉” 和insulin“胰岛素”混淆了,错误地认为这个和胰岛素类似。

        并且,写这篇流传非常广的文字的人没有注意到,胰岛素从目前的研究看,是不能口服的,要注射才行。因为吃进肚子里的胰岛素会被消化系统降解成氨基酸,失去胰岛素的活性。当然,现在有很多药厂开发口服胰岛素,估计也是通过胃吸收的,避免了肠道对胰岛素的破坏。

        所以,即使洋姜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糖尿病患者还是要特别注意,这是把双刃剑,本身功效并不神奇,吃多了还有坏处。

 

        记得以前一篇《纽约时报》的文章,题目是《危险的水果》,我的另一位导师Stanley教授让大家找出文章里的错误之处,于是认真读了文章,并顺利找到了文章中的“无知”。

        文章介绍了一位老美到牙买加旅游,在吃过一种叫做“Ackee”的水果后,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间断发作低血糖,诊断的过程在文章中有比较详尽的描述,最后的诊断是,这位得了牙买加呕吐病。

        这种水果,中文叫西非荔枝果,是原产于西部非洲的水果。在非洲,人们把果实、果核和树皮当作药材用,有时候也用做洗手的肥皂,钓鱼的时候还可以毒鱼。

        这种水果传到南美洲的牙买加后,成了当地人非常喜爱的菜肴,人们把煮过的这种荔枝果和咸鱼一起做成牙买加的国菜,叫做“荔枝果咸鱼饭”。但之后,牙买加开始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症,得病的人大多呕吐,并伴有头晕,不能集中注意力,严重的可以出现晕厥,昏迷直至死亡。

        197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文章,观察了患牙买加呕吐病人的代谢指标,发现病人尿中含有大量的methylenecyclopropylacetic acid (MPCA),这是一种叫做次甘氨酸(hypoglycin)的代谢中间产物,还伴有大量的脂肪酸代谢中间产物在尿液里的堆积,把次甘氨酸喂给老鼠,老鼠的尿液中出现和患病人尿中相同的变化。

       因此文章得出的结论是,所谓牙买加呕吐病是西非荔枝果中的次甘氨酸造成的。

        没有成熟的荔枝果中含有大量的次甘氨酸,成熟以后次甘氨酸的水平大幅度降低。由此看出,人们得病是因食用了没有成熟的荔枝果。

        次甘氨酸的毒性主要是因为其代谢中间产物MPCA抑制了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能量依赖分解储存的葡萄糖来提供。首先是动员储存的糖原,当糖原耗尽后,就依赖脂肪酸的分解代谢提供,当脂肪酸代谢被抑制之后,就出现了低血糖。及时补充糖分,熬过低血糖,人体就又恢复到正常状态。但如果MPCA的水平依旧比较高,低血糖就会间断发作性地出现,这就是《纽约时报》描述的病人的症状产生的原因。

         《纽约时报》文章中错误的解释是,荔枝果中的有毒成分阻断了人体动员储存的糖分,实际上是人体耗竭了储存的糖分,科学结论正好与文章解释相反。

         从来没有吃过这种危险的水果,不知道味道如何,但水果成熟的过程中生化反应的变化是很神奇的,这种荔枝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近几年不断有报道说,印度很多孩子在吃了不成熟的荔枝后也出现顽固的低血糖,并造成很多孩子的意外死亡,原理和这个牙买加呕吐病是类似的。

        这些听起来是故事,但其中的警示意义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糖尿病专业管理者和糖尿病患者认真思考的。

友情提示:本文版权归 李长红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Stanley Diabetes Center

SDC糖尿病综合管理团队

活在当下   珍惜生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